上海电机学院2020年行政工作要点

索取号:G0260202000-2020-0012 时间:2020-06-10 浏览:1696 设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学校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关键之年。今年学校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思想,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按照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水平为引领,紧紧围绕市属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尊重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全力抓好重点任务实施,以奋不顾身的拼搏干劲,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2020年学校行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二是科学编制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三是以硕士授予单位建设为抓手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四是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大学建设;五是抓好疫情防控下的教育教学,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六是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七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努力建强人才队伍;八是加强合作交流,持续扩大开放办学;九是强化办学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安全文明校园;十是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激发办学活力。

一、强化责任担当,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一)抓牢抓实疫情防控措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依靠并充分发挥全体师生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建立坚实群众基础。成立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国家关于防控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积极参与全市联控联防,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方案制定、信息摸排、校园管理、物资储备、饮食安全、公共卫生、心理健康辅导、人文关怀等工作,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舆论引导与科普宣传,及时宣传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切实维护校园稳定。

(二)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学校各项工作

坚持“两手抓”,打好“组合拳”,制定实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开学方案,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妥善安排春季学期教学、返校、招生、就业等相关工作。坚持“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依托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加快完善各类网络在线系统的修复升级和运行维护,采取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等方式,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调整行政管理工作组织形式,加强线上服务,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科学谋划未来发展,加快硕士单位建设步伐 

(一)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

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对标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各项任务,认真梳理各专项规划落实情况,科学分析总结“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果与经验,做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督促、检查和总结工作。以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加强战略谋划,广泛开展调研,汇聚全校智慧,认真研究学校发展、行业动态、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和区域发展等重大问题,充分研讨十四五期间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和主要举措。推动各类专项规划以及二级单位规划的编制工作,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

(二)以获批硕士授予单位申报为引领,加强硕士学位点建设

全面总结建设经验和不足,认真做好上海市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验收工作。在既有申报筹备工作基础上,抓早抓好、全面推进2020年新增硕士点申报的各项工作,深入调研、广泛咨询专家意见,持续优化申报方案,力争新增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扎实做好新增硕士学位点建设工作,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持续推进硕士学位授权点培育工作,为学校储备更多的硕士学位授权增长点。

三)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大学建设

充分利用新片区的地域优势、发挥学校特色,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大学建设。组建产教融合型大学建设专家委员会、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探索基于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完善与合作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校企联合建设人才培养实践实训基地,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校企协同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四)加强高水平应用型学科建设

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为引领,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推进“机械工程”上海市高原学科建设和验收准备工作,密切关注上海市新一轮学科建设规划,做好相关申报准备工作。推进学科交叉,落实推进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学科管理机制,提升学科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科建设支持力度。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加强学生思政工作,完善协同育人新格局

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三全育人”扎实落地加强思想引领,拓展思政工作载体,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和控制权,完善并落实贯穿全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开展爱校荣校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创新工作方法,多渠道做好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聚焦“一十百千万”育人工程,制定并推进“三全十育人”时间表、路线图落实落地。发挥校外思政导师联动作用,突出学校特色,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将新思想全面融入课堂教育教学,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内涵,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思政队伍“双线晋升”制度,推进落实专职辅导员5年一轮提升计划,加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推进实践育人,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依托大学生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实践育人,完善生涯教育辅导,培养适应临港新片区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营造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多形式组织落实劳动教育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管理服务能效,增强二级学院学生管理服务自主权与灵活性,加强联动协调,提高学生工作信息化水平。聚焦重点群体,以促进升学人数增加、提升毕业率与四六级通过率等重点任务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大学生征兵、退役大学生安置工作。推进学生事务中心升级改造和园区学生活动场所建设,拓展园区服务功能。

(二)深化本科教育内涵,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深化“新工科”项目实践探索,推进市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对部分专业的招生进行动态调整。持续推进相关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出台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启动课程思政领航学院,立项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30门课程思政重点项目。大力推进“五大金课”建设,加大校级“金课”扶持力度,选育冲击国家级、市级“金课”课程。

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水平。组织开展好直播、录播、在线研讨等多种形式的线上教学,密切跟踪在线教学运行情况;多方协同,为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优质资源与技术支持,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在线教育教学质量。启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大力推进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项目化教学方法试点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的若干实施细则,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推进教考分离,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持续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标准,优化教学质量信息管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电子档案。完成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教学团队绩效评价以及教师教学综合评价数据管理平台数据采集、分析及利用,做好本科教学质量发布工作。

(三)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上海市一流研究生教育项目建设为依托,开展校企地研究生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探索国际化育人新路径,拓展研究生培养国际视野;加强研究生培养各关键环节管理,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校院两级保障体系。抓好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采取导师组的方式积极扩大校内导师规模。加大研究生课程建设支持力度,重点建设一批研究生优质课程。强化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效能。严抓过程管理,提升学位论文质量。

(四)完善贯通培养机制,深化特色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

加强校际联动,充分发挥“贯通培养管理委员会”功能,深入落实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加强贯通培养教学质量监控,实现中高、中本、高本的有效贯通。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突出校企联合培养优势,建好工学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打造特色高职专业,抓好“机电一体化技术”上海市一流专科专业建设,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与双证融通试点工作。探索完善预科生培养模式,加强预科生基础专业知识能力提升。

(五)提升招生就业、创新创业工作质量

把握新形势下招生工作新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宣传力度,拓展一本招生省份数量,扩大一本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探索大类招生经验,在“计算机类”“汽车类”7个专业实施大类招生试点。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做细做实促进就业工作“七色花”计划,提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对就业工作的影响,创新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完善在线招聘途径,丰富就业服务内容,“一生一策”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助力应届毕业生“云就业”。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培养和职前岗位培训,探索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校企深度就业实习合作新模式。构建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好高校创业指导站,统筹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竞赛平台、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力争实现重点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获奖数量和质量新突破。

四、强化科学研究,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一)持续完善科研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学术生态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管理改革,推进科研特区实践探索,理顺学科、学院、平台运行机制。加大青年教师项目申报服务力度,开展重点申报项目“周周训”,拓展申报项目范围。完善科研评价制度,修订相关科技评价管理办法,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营造鼓励创新的学术环境。

(二)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优化科研工作布局,探索建设适应新形势需要、遵循市场与创新规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体制机制及其下设实体研究机构的运行模式。以学校科研“六张名片”为基础,围绕相关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形成技术标准、转化等重大科技成果,搭建资源整合、开发共享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模式,对接临港新片区,挖掘整合科研特色,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加强上海电机学院工业设计中心(南通)、大件热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

(三)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产出

“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为标志,力争高水平科研成果有新突破。力争在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级上有所突破,数量持续增长。国内外高水平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获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持续增长;科研到账经费4000万元以上。

五、引育结合,着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引进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

不断优化人才引进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强高端人才的沟通联络,拓宽引才通道,完善人才留用机制。做好年度招聘计划,积极拓展招聘渠道,按学科、专业、课程、平台建设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精准引进优秀人才。重视人才培育,加速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完善青年教师培育体系。做好各类人才计划申报,做好高端人才服务、管理与考核工作。

(二)优化人事管理体制机制

成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议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筹划启动2021年新一轮岗位聘任,做好新一轮岗位设置与结构调整,调研并拟定岗位设置方案。启动新一轮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调整,出台高端人才年薪制管理办法、临港新片区专项补贴发放办法,启动补充公积金缴纳工作。修订二级学院年度考核管理办法,持续激发办学活力。

(三)推动教师教学发展工作

持续推进教师发展工程,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教学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教师教学线上培训,组织教师师德师风、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能力提升、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等系列教学培训活动。建立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档案,培育选拔青年教师参加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组织“一院一课”教师教学培训活动,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二级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品牌活动。

六、落实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一)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重点推进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申报工作。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机制,开拓引进中东欧优质高校课程和项目。积极参加区域合作,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境外合作办学项目筹备。拓宽学生海外学习实习渠道,拓展海外合作院校数量,丰富合作项目类型与内涵,提高学生国内所学专业与国外所学专业的匹配度。优化留学生生源结构,加强留学生教育与管理。

(二)持续深化对外合作,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加大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发挥好产学研协同育人作用。全面梳理各类校地、校企合作协议推进落实情况,分类采取措施,推动相关协议落地有成效。加强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海开放大学协作力度,推进临港市民开放大学落地运行。作为南汇新城教育发展联盟轮值单位,推进联盟工作稳步开展,积极参与临港新片区高校联盟各项工作。完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方案并在年内正式启用。加强继续教育学习站点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加强社会培训项目建设,拓展社会培训影响力,上缴学校培训收入同比增长5%。办好李斌技师学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做好校办企业体制改革,取缔个别僵尸企业;守好安全生产责任底线,上缴学校900万元以上。

七、加强服务保障与大学文化建设,构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

(一)优化校园服务与保障支撑体系

全面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完成临港校区海绵改造项目,提升校区景观与绿色环保水平。完成闵行校区学生公寓供电改造项目,实现闵行校区供电增容、学生公寓室内外强电管线改造及电能智能化管理。完成临港校区三期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审并力争获批,开展参建单位招投标遴选工作。加大对闵行校区的维修改造力度,改善闵行校区教学、生活环境。

推进后勤综合改革,建设绿色低碳校园。加强制度建设,科学梳理后勤管理工作体系。加强校园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提高宣传力度,落实公共卫生安全责任。做好食品安全卫生工作,持续提高餐饮服务质量。统筹学校房产管理,解决部分现有房产的产证变更和补办工作。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绿色校园建设,能耗增幅控制在5%以内。

加强资产财务和审计工作。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效能,全面推进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加强招投标信息化建设,推进采购项目的价格审核制度,充分发挥招标采购代理机构的作用。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预算绩效评价与考核,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管理。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完成学校《内控手册》编制。完善财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加强项目库管理,多方筹集学校发展资金。重点做好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建项目和修缮项目审计等工作。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数据标准制定工作,启动师生数据中心建设。优化业务流程,完善网上一站式办事大厅建设。

(二)系统推进大学文化内涵建设

传承和创新具有电机特色的大学文化,统筹校园文化活动规划设计,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深入挖掘并宣传大学精神内涵,举办大师剧《严雪怡》首场演出,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完善面向全体师生的体育、艺术、科技、文化载体与平台,丰富明德书苑、学生社团、高雅艺术进校园、师生运动会等的文化内涵。结合临港校区三期建设推进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和二级学院楼宇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三)构建和谐安全校园

充分发挥综治委的协调和处置功能,推动联防联动。推进区域综治融合,密切警校联动,加强三级责任制建设,提升校园治理水平。建设闵行校区安保队伍,提高学校技防建设水平。建立实验室安全二级管理体系,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与防护,完善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牢守校园安全底线,确保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八、加强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汇聚力量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一)持续优化内部治理体系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法治校园。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原则,依法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严格贯彻落实学校章程,巩固“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成果,继续做好规章制度制度“废改立”工作。加强各方参与学校治理,成立校务委员会。加强学术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加强校内民主管理与监督。完善校内民主,依据学校章程,充分保障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聘任委员会等遵循学术规则并依照各自章程或规定独立行使职权,保障各项学术运行制度的有序运转。完善校领导与高端人才、师生代表日常交流机制。提高信息公开工作质量,依法依规公开学校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等信息,积极推动信息公开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好八届一次教代会、九届一次工代会,认真做好教代会代表提案的立项与落实。深化学生会运行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治理中的作用。

(二)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充分发挥校内各级组织作用,调动汇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学生组织、妇委会等在学校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规范二级教代会运行。广泛征集有利于学校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继续推进实事工程建设。深化与属地政府、行业企业合作,争取办学资源支持。加强校友工作,办好校友开放日各项活动,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捐资助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