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2018年行政工作要点

索取号:G0260202000-2018-0002 时间:2018-05-31 浏览:2135 设置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同时是学校建校65周年,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年,也是学校的基层党建质量年、规章制度建设年、综合改革深化年,学校将迎来更名为上海电机学院后的第一次党代会,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学校行政将根据党委确定的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凝聚全校共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65周年校庆为契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并紧紧依靠全校师生,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持续增强学校综合实力,积极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向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一、着眼以改革促发展,提升学校发展内驱力

(一)加强“十三五”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

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立足国家战略和上海长远发展战略,根据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契机,努力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全面完成学校“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修订工作,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战略目标,以培养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全面完成学校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各二级教学单位的“十三五”规划修订工作,全面组织开展修订后的“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宣传和解读工作,推进规划的实施、监测与评估,充分发挥规划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二)加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教育体制机制,以“一流规划、一流建设、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为指导,以“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加速发展。深入推进学校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推动改革与发展工作委员会、国内合作与发展委员会、艺术教育委员会在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与时俱进,立足学校实际,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治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在学校相关专项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三)根据高校分类管理工作格局,形成学校发展特色

根据市教委《上海高校分类管理指导意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学校要根据分类管理、促进分类发展的原则,合理确定自身的办学类型。学校将根据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学校“技术应用型”的办学类型,并根据相应指标体系,继续发挥学校固有优势,弥补不足之处,进一步凝练和形成学校发展特色。

二、着眼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弘扬主旋律。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建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探索建设学生工作“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模式,坚持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结合的原则,关注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关键环节,形成大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全过程覆盖;完善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校院两级管理工作模式,改进园区管理模式,积极推动德泰学苑的书院制运作和生活园区特色活动室建设;加强以“易班”和“达达马”为主要平台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做好共青团在组织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公益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活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坚持推进就业质量工程,实现就业率超过98%、签约率超过88%;加强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工作3年(含3年)以上的辅导员持与工作相关资质证书的比率达到100%。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完成年度征兵工作和无偿献血工作。

(二)以“新工科”为引领,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加快“新工科”建设,提前进行人才布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对接“工业4.0”“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链,顺应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科引领作用,通过“调结构优化存量,促发展保持增量”,优先支持具备办学条件、符合学校发展定位、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构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新工科”专业集群。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并推行基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课程教学评价,强化实验教学改革,鼓励开设面向工程实践的综合性、探究性实验。

着眼审核评估,全力以赴做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各项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形成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合力

认真研读学习审核评估有关文件,深入理解审核评估各项指标,准确把握审核评估的意义和目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职能,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审核评估各项工作。强化校级工作小组、各专项工作组和二级学院(部)工作组联动机制,认真落实联席会议机制、部门负责机制、全面督查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做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推进有力,保证评估工作扎实、高效、有序开展,切实形成全校联动、齐抓共管的迎评工作格局。

(二)以本科评估为契机促进学校建设发展

深刻领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突出特色凝练、基础规范、教风学风和制度建设的重点,深入查找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学校迎评联动工作机制为基础,全员参与、全程监控,细致梳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监督评价和教学质量改进工作,高标准完成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等评估支撑材料。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找差距、定措施、见行动,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四、着眼师资队伍,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对人才的服务管理

着力推进学校职员制(人才派遣)工作的贯彻落实。聚焦高原学科发展需求,突出学校特色,积极配合二级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分调研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制定学校2018年人才引进与招聘计划。制定和完善学校人才引进、管理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继续完成上海市教委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申报与落实。继续完善新进教师首聘制等相关管理办法,深化校企教师合作团队计划,开拓更广阔的校企合作平台,落实骨干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全面规划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二)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推进薪酬与激励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创建教师人尽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制度环境。按照“学校考核二级部门(团队),二级部门(团队)考核个人”的两级管理模式,下放各类人员的考核权限。逐步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结合考核评价工作,健全各系列人员合理、有序流动的管理体制。推进薪酬与激励制度改革,建立以贡献取酬的人才薪酬分配体系。推进二级教学部门制定本部门薪酬分配制度,加强内部绩效考核并结合考核结果分配奖励性绩效工资,重点向关键岗位、突出贡献人员倾斜;建立与分类聘任体系相适应的多元薪酬模式;完善本科教学激励计划分配办法,建立更加科学的团队分类分配和考核机制,体现优绩优酬原则。

五、着眼内涵建设,全力提升学校学科科研水平

(一)深化科研工作改革,提高科技创新工作实效

以获得重大科技成果为目的,提高科技产出质量,努力冲击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力争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和行业科研科技成果奖15项以上,其中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技成果奖3项。以抢占特定科技领域制高点为目标,精准打造科研特区,在人事聘用、专职科研人员岗位设置、职称晋升、聘期考核、科研启动经费管理等方面实行全新的管理机制。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学术登峰培育计划”,快速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着力打造35个有特色优势、有协作意识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创造具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支撑重点学科建设。以“创新型功能性平台”为抓手,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型成果产出。以政产学研用结合为纽带,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服务“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国家战略。2018年,发表SCIE/EI/CSSCI源期刊论文数50篇以上,专利转让许可20项,国家基金获批超10项,科研经费达7000万。

(二)凝练科技攻关方向,做好重点项目与平台建设

紧紧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等科技计划,对照学校服务的重大领域、重点行业、重要地区,梳理科研需求并精炼跟踪目标,不断凝练学校重点科研团队方向,在“大型铸锻件产学研中心”顺利通过验收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大锻件关键技术创新,助力大锻件制造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申报省部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不断夯实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基础。推进与临港集团校企共建海外中心落地。

(三)以高原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快学科建设内涵发展

以上海市加大对应用型高校支持力度为契机,加快推进学科点建设,按照“扶优扶特、重点突破”的原则,对学校的上海市高原学科项目,制定“学科特区”试点办法,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国家和上海市的新政策,实行学科特区责任制,落实特区在用人、考核、分配等方面相应的自主权。发挥高原学科建设示范作用,推动各学科逐层对标。组建高质量交叉学术团队,推动智能与装备制造学科群快速发展。

(四)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构建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

以学科建设成果支撑硕士人才培养,建立学位点资源共享机制,促使工程硕士所在学院以及其他学院、学科利用该学位点资源进行学科方向凝练、队伍汇聚、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科学研究等,促进该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建立以专业技术学习、企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衡量为特色的奖助制度,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强化校企双导师组合作制度,提升研究生导师质量。

六、着眼资源拓展,提升校地合作和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促进资源双向流动,打造国际化课程体系

按照《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部署,用好教育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对标国外先进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模式,引入外方师资、课程和教材,建立国际化课程建设体系。发挥海外名师项目平台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一批优秀外籍教授来校开展长期或短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国际化改革。推进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提高全英文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水平。2018年,力争为学生新开设10门国际化学分课程,继续建设10门全英文课程。

(二)加大项目开拓力度,推进国际化办学提质增量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力争申报“中德智能制造学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学校优势学科和重点专业为基础,重点推进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境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拓展工作,为申报境外“双学位”合作办学项目做好前期准备。拓展同国外大学合作的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长期学分互认项目、交换生项目、暑期学校项目和实习实践项目,加大对学生赴海外学习资助力度,2018年资助海外学习学生200名。丰富教师和管理队伍的海外经历,制定实施“海外访问学者计划”“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和“管理干部队伍培训计划”,力争增加海外师资培训基地1个。2018年拟建设外事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助推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三)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推动校办产业持续发展

充分对接临港地区和闵行地区的培训需求,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积极参与闵行区正在构建的中国(上海)创业者实训基地南部科创分基地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开发临港地区的培训项目。开拓国际培训项目,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在国际证书培训、国际学历培训、预科班等方面力争完成12个培训项目。充分利用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上海举办的契机,申请世界技能大赛项目相关的培训项目和竞赛项目,拓展学校技能培训范围,提升学校技能培训能力。校办产业计划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率120%,年各项销售总收入1个亿,上缴学校利润750万元。2018年,要根据全市和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确保全面完成高校所属企业的清理规范工作。

(四)以校庆65周年为契机,推进学校建设发展

逐步建立起“点(校友所在的企业)、线(校友所在的行业)、面(校友所在的区域)”相结合全方位的校友工作网络,筹备建立地域校友分会、行业性校友分会。认真组织好65周年校庆活动,按照简约创新、全员参与、全年贯穿的原则,营造和体现浓郁学术氛围,进一步凝炼和彰显学校技术教育育人特色。

七、着眼宗旨办学基础,提升学校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一)稳步推进校区基本建设

全面完成临港校区一期工程房产办证手续,完成竣工档案备案,完成一期工程不动产登记工作。完成临港校区二期工程各施工标段竣工结算工作,完成各项目质保服务工作。力争完成临港校区二期工程竣工备案工作,完成临港校区二期工程维保工作,正式移交二期工程。争取完成三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力争开工获批。

(二)做好智慧校园建设和管理服务工作

完成临港、闵行二个校区的校园网核心网络的升级改造工作,完成临港校区无线网络的建设,力争无线覆盖率达到60%,完成闵行校区无线网络一期建设。完成统一身份认证的升级与改造工作,完成多维微课教学在线学习平台建设、资产管理系统建设、外事管理系统建设、校医系统的建设等。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意识,完善工作体系,强化网络安全培训,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加固。进一步加强全校IP地址等资源管理,完善实名制上网制度,继续推进网站群建设。

(三)加强资产财务与审计工作

加强学校内部制度建设,完善公务卡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完善预算执行进度考核与监控措施。进一步健全预算执行进度与预算分配的挂钩机制,加大预算执行进度考核结果的运用范围和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学校资金配置机制,建立健全项目库管理制度体系,保证资金投向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领域。完善网上预约报销系统、薪资平台系统和预算管理系统,全面推行网上预约报销制度,继续规范各类劳务费发放,实现预算管理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招投标业务流程,防范业务风险。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契机,全面梳理学校资产管理工作,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整改工作,厘清基建修缮工程管理流程,完善预、结算审核流程,保证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管理清晰、透明、合理、公正。

(四)做好校园安全与后勤保障工作

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建设平安校园为目标,以维护安全稳定为主线,以治安防范为抓手,以消防工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综合治理委员会的作用,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和平安校园建设。完善治安防控设施建设,保障学校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确保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持续深化后勤改革,认真落实公车改革方案,提升班车服务质量。稳步推进低碳校园建设,能耗增幅控制在5%以内,力争实现负增长。完成新一轮后勤服务公司招标工作,提升后勤社会化服务水平。

八、着眼体制机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

(一)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积极参与上海市依法治校标准校创建工作,着力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体系,2018年,学校将重点开展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梳理工作,完成学校规章制度汇编工作。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并充分保障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聘任委员会等遵循学术规则并依照各自章程或规定独立行使职权,保障各项学术运行制度的有序运转。严格按照学校教代会章程,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重大决策、教师自我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健全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途径和渠道。

(二)加强学校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为学校发展“放权松绑”

总结梳理《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方案》的实施成效,按照“成熟一项、推广一项”的原则,努力为学校自主办学创造更大空间。2018年,学校将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在重大决策内控、财经管理内控、人才培养内控以及队伍建设内控等机制体制方面有更大作为。

(三)强化信息公开与社会监督,推动校务公开工作

认真贯彻《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依法依规公开学校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等相关信息,积极推动信息公开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信息公开队伍建设,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和健全学校校务公开网站,畅通社会公众的监督渠道,提高工作透明度,增强信息公开实效,切实保障师生员工切身利益。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