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德育“十三五”规划

索取号:G0260201000-2018-0002 时间:2018-02-27 浏览:455439 设置

上海电机学院德育“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为深入贯彻《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上海电机学院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推进我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校德育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学校办学规模有了进一步扩大,办学层次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突破,德育工作模式进一步将管理、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更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主要成绩

1.德育工作内涵不断深化

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意识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现代观念教育等方面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树立公民意识;深化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2.德育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学校党委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生培养的首要位置,出台了《上海电机学院“十二五”德育规划(2011-2015年)》、《上海电机学院大学生德育评价办法》、《上海电机学院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成立了“上海电机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院系党总支书记负总责,党总支副书记具体分管,学校各部门共同分工负责,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性运行机制。学校党政领导通过辅导员季度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建立了同辅导员、大学生的长效沟通机制。学校探索建立了班导师制度,在指导学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育人。

3.德育队伍建设成效凸显

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电机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选聘任办法》《上海电机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岗位职责》《上海电机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工作考核办法》《上海电机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办法》《上海电机学院学生思想治教聘任办法》等文件,保证、巩固和扩大了德育队伍建设的成果。通过辅导员协会建设,进一步形成以辅导员为主体、班主任以及其他德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整体合力。2014年,学校出台了《上海电机学院辅导员绩效工资实施及考核办法》等文件,为科学、规范进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十二五”期间,我校先后多次在上海市辅导员论坛、上海市辅导员素质拓展活动中获奖,我校辅导员先后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4.德育实践育人成果不断丰富

“十二五”期间,学校统筹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实践和德育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德育内涵体系不断深化,创新德育方式方法,营造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德育实践育人成果丰富,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五四”红旗团委、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职场礼仪大赛金奖、上海市“三支一扶”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十佳”易班工作站等荣誉称号。

(二)突出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绩,但在新形势下,学校目前的德育工作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服务学校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德育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德育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学校有意识地开展大量工作打造学校德育文化,并注重将这一工作融入德育工作中,但还不够深入、全面和细致。学校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形成的德育文化和德育氛围与学生特色素质的培养衔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德育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媒体、自媒体的不断更新换代,学校在新媒介的拓展速度、空间覆盖、网络舆情掌控、话语权掌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新媒介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方面还需要探索新的有效模式。

3.大学生自主教育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我校学生在德育工作中主动性作用的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自组织、自媒体的建设需要加强引导,学生领袖需要加强培养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进一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二、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2014]59号)文件精神,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电机学院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系统规划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工作原则

1.《章程》驱动,打造德育工作特色

以《上海电机学院章程》为驱动力,进一步规范德育工作,明确德育工作的原则和流程,结合学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

2.以生为本,实施依法治校制度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合格人才为落脚点,树立依法治校的育人思维,落实依法治校的育人模式。

3.二级管理,推动管理重心下移

增强二级学院德育工作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推动德育工作重心下移,形成以“宏观调控,微观激活”为特征的校、院两级德育管理体制。逐渐规范二级学院德育工作的自主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4.拓宽途径,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坚持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的原则,推动全体教职工共同自觉承担育人机制的形成和落实,重视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合力和育人氛围。

5.创新机制,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注重研判德育工作新形势和新任务,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思政平台,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增强网络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总体发展目标及具体指标

(一)总体目标

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志愿者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一支具有素质高、业务精、创新精神强、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构建适应“现场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德育工作体制。

(二)具体目标

1.深化思想引领

加强思想引领,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领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

2.完善德育内容

形成符合学生特点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和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中国梦”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学校特色,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和完善德育内容。

3.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对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逐步形成一支素质全面、师德高尚、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学校德育专业队伍,发挥典型带路、骨干引领、专家指导的高素质团队效应。

4.强化阵地建设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文化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特色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素质教育活动。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强化网络阵地建设,加强舆情监管,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5.健全管理机制

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体系,不断完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制度建设,促使德育工作运行机制更加规范有序。完善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校院两级管理工作模式,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

四、“十三五”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加强思想引领,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1.认真学习中央有关重要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着力做好学习宣传工作,在广大同学中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主题研讨、调查研究等各种形式,网上网下深入学习中央有关重要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落细落小落实。

2.高度重视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59号文件为抓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59号文件精神,对学校意识形态和宣传德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育人作用;加强形势预判和信息报送,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开展专项分析研判,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团建设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建、促进党建。校团委带领全校团青组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带领全校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认真履行组织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职能,在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征程中引领全体电机青年勤奋学习、锐意进取,敢想敢为敢担当。

4.加强我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德育课程体系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结合我校校本情况,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与人格培养、陶冶情操结合起来。思政课中,完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市级重点课程项目建设,建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市级重点课程,争取市级精品课程项目有所突破。通识选修课中,建成校级重点课程项目15门,市级重点课程项目2门。

5.形成主题教育品牌化。加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机融合,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为契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推进“中国梦”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将电机梦、青春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依托博学讲坛、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各类传统赛事、易班等平台,深入开展世情、国情、社情和校情教育,探索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并使其长效化、品牌化。把握以开学典礼、入学教育、毕业典礼、总结表彰大会、升旗仪式等仪式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爱国荣校的主人翁意识。

(二)加强德育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1.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部署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架构建设,使整个学校的德育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起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构建和强化德育工作大格局。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经常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对接,建立和完善学生工作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重点强化党委学工部(学生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双向沟通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优、奖励制度,强化对德育工作的考核,进一步落实责任制。

3.深化和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通过学习培训、座谈研讨、专家解读等多种渠道和平台,引导全体教职工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理念与本职岗位联系起来,克服德育工作“高大上”的空洞说教,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凝聚全员育人共识,形成同心育人合力。寓德育于各种教学之中,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寓德育于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寓德育于环境建设之中。

(三)优化政策深化内涵,推进德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

1.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按照新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的目标,努力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解疑释惑的能力,努力使其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依托辅导员协会平台,制定并实施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探索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合理流动机制和辅导员的“双线”晋升通道,不断优化队伍的年龄、学缘、学历和专业结构,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实现辅导员队伍在思政系列副高职称上的突破,在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辅导员技能大赛等品牌建设上取得突破,到2020年,基本达到上海市规定的大学生思政队伍师生比1:150的目标。

3.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选拔和提升,优化优秀青年培养学院的平台功能,培养共青团、学生会、社团、志愿服务等组织骨干,分类培养管理服务、科技创新、艺术创作、新媒体运维等专业人才,健全和完善人才储备、培养、选拔、使用、考核制度,加大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团校培训等各个平台的育人功能,为学生骨干队伍的提升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服务育人润物无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服务学生精细管理。围绕育人这个人才培养的中心目标,聚焦服务育人,继续保持主动、贴近、周到、细致的工作态度,以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与学校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建设我校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

2.深化资助育人内涵。加强资助育人的内涵建设,在践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措施引导和教育受助同学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念和感恩精神,并通过义工活动使受助同学逐渐养成关爱他人、感恩社会的优秀品质,使受助同学“一次受助,终身受益”。

3.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实施和优化约谈、信息排摸、信息通报、动态心理档案管理、蹲点服务、转介“六个”工作机制;积极发挥五级网络的作用,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社团联合会二级学院(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有效预防和干预学生重大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开展特色心理健康活动,建设好《大学生心理健康修养》必修课。

(五)聚集力量常抓不懈,大力加强我校学风建设

1.优化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实施优良学风竞赛活动,进一步优化学风竞赛指标体系,形成五个量化指标:博学奖学金获奖率、图书人均借阅率、考试作弊人数、“学业小海鸥”人数分布率、年度升学提高率(考研提高率、专升本提高率)。建立督学预警机制和学习帮扶机制,完善学风状态定期通报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动态反应各学院学风建设的最新情况,强化过程管理和全程监控。引导和形成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加强学风建设的合力。

2.加强示范引领工作。每年召开先进表彰大会,大力表彰宣传学习优异和在创新实践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进一步完善对各类优秀学生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荣誉竞争墙”,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凸显“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发挥先进典型与优秀学子的正面引领作用,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3.充分发挥学习指导中心的作用。积极打造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大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加强学习指导中心团队建设,加强立体化学习资源建设平台。重视学习型社团建设,发挥专业类社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整合教师资源,充分发挥“小海鸥”团队力量,促进学习指导中心在学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创新网络凝聚人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以“易班”作为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抓手,探循网络思政教育基本规律,增强学生对“易班”的认同感,加强师生网络互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推动建立辅导员网络文化工作室,加强“易班”班级建设和学生组织建设,推进学生党支部和党建中心等学生社团进“易班”。

2.着力培育网络团队。制定、完善“易班”建设发展的工作机制,提升“易班”建设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在上海电机学院易班建设领导小组的统领下,形成师生两线、校院班三级的队伍构建,继续落实辅导员“双重”带班理念,加强网络思政工作团队建设。

3.专注网络文化创新引领。做好学校易班建设的总体布局,注重易班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各二级学院特色相结合,与班级特色相结合,与独特性相结合,打造学校、学院和班级的“易班”品牌项目,发挥创造力,打造王牌活动、亮点活动,推动“易班”服务创新、文化创新和教育创新,创新繁荣网络文化平台。

4.以大数据为支撑,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打通学校学工、教务、就业、财务等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库为基础,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构建形成学生德育工作的大数据后台支撑体系;全力推进易班、达达马微信与校内已有信息化系统的资源整合,深耕校内外德育教育资源,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七)进一步完善各类自育平台,实现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1.提升各类大学生自育平台内涵。立足电机特色及学校实际,以自育为核心,深度发掘有效提升各类自育平台和资源。通过学生会、义工队、小海鸥等各种自治组织,实现自我管理培养学生主体能力,推动自我发展塑造学生主体人格。进一步加强平台和资源两方面的基础建设,创新与完善现有自育平台服务,大力拓展校外社会资源,打造系列品牌自育平台,提升资源系统利用率,使学生服务面更大,受益面更广。

2、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平台。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设,推动实践育人常态化和机制化。加强科学商店创新实践育人平台,到2020年,建设15家科学商店门店,年均参与学生2000人;加强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到2020年,建设50家社会实践基地,推动年均200人挂职锻炼、3000人参与各类暑期实践;加强文化实践育人平台,到2020年,建设20项文化育人项目,推动艺术团、“年轻的风”校园歌手大赛等大型文化项目建设;加强创新项目实践平台建设,到2020年,建设3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大学生工程创新中心、大学生创新基金等工作引领。加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制定并实施《上海电机学院大学生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办法》。

3、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呼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引领更多大学生积极、稳健地投身“双创”。到2020年,学校将建设至少3个创新创业基地,区域覆盖闵行、浦东两个区域;设立创新创意创业学院,选拔至少200名学生、开展至少5个创业培训班;至少投入100万创业基金,重点开展100项大学生创业项目;加强创业苗圃建设,孵化至少20家创业公司,支持10家左右公司拿到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2-3家公司获得风险投资支持。

4.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工程。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优化“就业信息发布系统”“就业数据管理系统”,与教委主管部门的信息系统有效对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化就业。拓展系统新功能,完善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建设好“上海高端制造业应用型人才就业实习创新基地”“就业实习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两个项目。加强就业服务指导,进一步提高我校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更好地发挥职业发展研究中心的职能,努力实现“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队伍专业化水平”两个提高。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将大学生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学校层面的统筹协调,在校党委下设大学生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和协调学校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充分发挥校大学生德育发展中心的作用,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全面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贯彻落实校院二级管理体制,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积极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二)制度保障

不断建设和完善学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按照依法治校的原则,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制度建设,加强和完善新形势下的德育评价制度建设、网络思政制度建设、大学生思政队伍制度建设等,推进德育工作的法制化建设。

(三)经费保障

学校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立专门预算科目,并保障一定的投入数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费占学校上一年度政府拨给的事业费和收缴的学生培养费或学杂费总收入比例应逐年增长,以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相配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