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索取号:G0260201000-2018-0008 时间:2018-03-06 浏览:1248 设置

上海电机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为深入贯彻《上海电机学院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3年修订稿)》精神,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和上海电机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要求,有效推进“十三五”期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状况

(一)主要成绩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

1)校园有线网络实现了全覆盖:临港、闵行校区的教学、科研、办公和学生宿舍等区域,建成了万兆核心、千兆主干和百兆到桌面的新一代校园网络,已有信息点2万多个。

2)无线网络已覆盖学校主要公共区域,500多个无线AP点。提供了100M教科网、300M中国电信、200M联通的多链路互联网高速出口。

2.信息化业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1)建成了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基本完成了数据共享、统一身份认证和校内信息门户,实现了一个账号一个密码可访问教务、科研、新闻、通知通告、工资查询、校内网络资源等信息,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应用。

2)建成了校级电子邮件系统,电子邮箱用户总数达2.4万人,平均每位教职工的邮箱容量为:1GB,每位学生的邮箱容量:100MB

3)建成了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业务系统,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4建立并多次改版了学校主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部门、院、系、研究机构等也建成了网站,现有二级网站56个,每年两次的网站检查,对提高各类网站的信息更新、访问量等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5)建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覆盖了所有校区,校园卡实现了消费、身份认证等功能,已经深入到师生的日常工作生活,从根本上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设想,为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3.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增强

1)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达3 TB

2)教学资源的建设环境已基本建成,已建成校级课程中心,网络课程达120门。

3)建成了FTP文件下载服务,下载容量达15TB,可提供各类学习软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娱乐资源。

4)各类数据库资源存储容量已达60TB,电子资源210万册,外文期刊56种,光盘及网络数据库29种。各类期刊和电子资源利用率越来越高,已逐渐成为广大师生学习、科研、教学等吸取知识的主要场所。

4.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环境已基本形成

1)领导重视,各类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学校对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保证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了学校“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2)出台了《上海电机学院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上海电机学院校园网络管理》等6个管理文件,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3)建立了各部门网络管理员和网络信息员三级队伍和学生网络信息员队伍,在各部门起到了积极作用。建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考核机制,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

5.学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已得到了共识

通过“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各部门领导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认识到信息化是实现深化改革、业务创新的重要手段,常常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对信息化寄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不够科学,各自为政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存在多渠道资金投入,造成建设时各自为政、重复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存在。学校虽制订了相关规划,但执行时困难重重。虽然实现了部门效率的提高,但组织的整体效率并没有随着信息技术投资的增加而同步提高,既不能保证数据的有效共享,也不能支持业务运营的一体化。

2.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亟待推进

目前,虽然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录播教室等硬件基础设施条件良好,新的网络教学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尚未深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大多局限在课件展示,资料的上传下载等方面,网络辅助教学还未普及,特别是慕课、翻转课堂,创客空间等新的教学形式与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还没得到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促进、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

3.重硬件和应用系统建设、轻数据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之前的建设重视了信息化建设系统实施的硬件与软件部分,忽视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化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业务流程电子化需求,难以满足领导层的决策需求和为学校提供的各类实时状态数据,总体的效益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管理信息系统中积累的业务数据还没有得到充分运用,业务数据的潜在价值还未能得到挖掘乃至充分发挥。

4.机制完善滞后于系统建设,信息化的引领作用不够明显

有效的信息技术治理机制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制度保障。信息技术组织结构不健全、地位仍然较低;需求难以在整个组织内统一管控;信息技术成本难以持续降低;难以全面保障信息安全;信息技术在引领教育教学和支撑教学应用方面还不够。这些制度层面的问题不解决,信息化应用就难以持续深入。

二、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2014-2020年)》为指导,学校信息化建设在新形势、新技术背景下,从理论、模式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筹划,完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促进管理方式的变革、管理流程的重组,打造一站式信息化服务环境为重点,深化应用,全面提升信息共享、数据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利用“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建设智慧校园,为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目标提供信息化支撑环境。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统筹做好信息化整体规划,强化顶层设计。以治理机制完善为保障,优化管理水平。

2.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创新,形成教育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

3.以人为本、深化应用。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一站式信息化服务环境建设为抓手,以方便师生使用,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服务为目标。充分发挥已有系统的作用,适时更新某些不适合、不适用的应用系统。针对师生员工的信息化需求,以服务为重点,以应用为导向,务必追求实效,要让师生员工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信息化给他们带来的方便,体验到信息技术的潜在价值和重要作用。

三、总体发展目标及具体指标

总体发展目标:在新形势下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顶层设计总体架构方法为指引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力度,利用“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建设智慧校园,以数据分析应用为重心提升应用层次,以治理机制完善为保障优化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智慧电机”的目标。

主要指标1个校园网+(重点是移动校园建设);2个平台:基于混合云信息化基础平台和基于物联网的校务公共服务平台;8个工程:宽带网络提升工程、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应用工程、智慧教育资源整合工程、智慧课堂示范应用工程、校级数据中心功能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校园网绿色净网工程和合作共建共享智慧园区工程

四、建设思路与举措

(一)建设校园网+(移动校园)

构建面向师生的一站式移动校园服务应用平台,构建学生一站式服务系统。为学生提供从入学、读书、就业、离校、校友的全程管理与服务;构建面向教师的一站式服务系统。以服务为重点,以流程重组、数据共享为抓手,重新规划人事、科研、资产管理系统,理清各系统的数据流与信息流,理顺与现行的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与接口方式,开发人事、科研、资产管理系统,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创建一个真正面向服务、界面友好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在校务公开网或学校主页上建立一个面向家长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家长提供一个了解学校、了解孩子、能与班主任、辅导员沟通、关系孩子成长的窗口;建立基于微信等新媒体的轻应用平台,突出主动服务、信息推送等功能的实现。

(二)基于混合云的信息化基础平台

建设基于混合云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实现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共享数据库、统一信息门户访问和统一对外对内各系统接口的建设目的。

(三)基于物联网的校务公共服务平台

建成基于物联网、私有云的校务公共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快捷方便的全方位综合网络信息服务。

(四)宽带网络提升工程

建设闵行和临港校区主干网络从IPV4IPV6的升级平移,增加互联网出口链路,提高出口宽带,为智慧电机的互联网+教育提供高速网络保障。

对闵行校区校园网进行大改造。主干网络从IPV4IPV6的升级平移,实现高速互联。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场所100%实现宽带网络班班通、实验室通,网络宽带能够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互联网出口链路至少3条,总带宽至少1.5GB

(五)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应用工程

完成面向智慧家庭服务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之大学生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任务。面向智慧家庭服务,实现家庭成员与家庭智能设备之间的互动、家庭成员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互动、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为家庭提供多种媒体的综合服务;以智慧家庭教育服务为切入点,完成高校与家庭的智慧家庭应用示范。

(六)智慧教育资源整合工程

整合学校现有的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资源、精品课程、生活娱乐等电子资源,以能源装备信息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建成高度集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级网络资源中心。

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整合优化教育管理应用系统,集成推送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整合原先的精品课程、微课和专业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管理、在线学习、教学指导、考核评价一体化,侧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校园。

(七)智慧课堂示范应用工程

建设基于校园网的智慧教室和实验室,实现考勤、监控、屏蔽等功能的统一智能管控平台,结合大数据分析,为教育信息化教学创新、创优、促改提供数据依据,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智慧教室,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试点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整合各种信息网络系统和学习资源,提升全校利用新技术创新、创优,满足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不同终端人群的学习需求。建设校级实验实训综合教学平台,按照各学科的实验特点,专业创建虚拟实训,提供远程实验实训指导和教学。依托教育云和智慧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个人及机构网络学习空间(如学生空间、教师空间、校长空间、辅导员空间、学校空间、教育机构空间等),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八)校级数据中心功能提升工程

建设信息系统应用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以及信息安全体系,实现与上级数据中心的无缝对接。建立大数据和小数据分析系统,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决策水平与管理效率;创新信息互联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模式,提高决策分析能力和规范办学水平。

(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利用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模式,加大培训力度,使广大教师从业人员能胜任新信息技术下的各项工作。

激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建成教育技术名师工作室和教育信息化创新团队;90%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鼓励和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等,促进教师的远程协作能力,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成长为信息化的胜任教师。

(十)校园网绿色净网工程

建设安全、稳定、高速、便捷的新一代校园信息网络,实现校园网络统一链路实名制上网管理,确保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利用新媒体,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因特网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基础技术平台。

完善实名制上网认证,全面实现校内“一人一号、终身不变,一人一卡,走遍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原则,网络安全设备选用国产品牌,从网络舆论上引导大家健康、绿色使用网络。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强化信息安全服务,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

(十一)合作共建共享智慧园区工程

实现基于校园一卡通的资源共享机制,如建立临港高校间数字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班车食堂等生活资源共享等;开发临港地区高校间大型实验设备共享实验平台,提高各校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引入社会资源,探讨建设临港高校公用的容灾、备份中心;开发应用面向临港高校大学校园生活的微信社区与应用;建设基于智慧校园的临港智慧社区,服务于临港地区。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校长牵头、副校长分管的智慧校园领导小组,规划、指导、协调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的建立对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控制投资成本、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有效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信息化工作的引导,设立学校和院系二级信息化责任部门,实现分人负责、分层实施的信息化工作机制。

设置校内外专家咨询组,主要负责重大技术问题决策,审议建设规划,制定合理方案、监督建设质量等工作。

(二)制度保障

不断建设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办公室的作用,加强统筹、规划、监管,不断提高信息化工作管理水平;建立并完善信息化工作激励评价制度,促进学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强化规范管理,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建立管理有序、相对安全的网络安全与管理体系。

(三)经费保障

确保教育信息化经费比例不低于同类高校标准,用于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资源建设和设备运维。积极优化政策环境,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通过政府专项、企业参与、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建设及运作资金,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员保障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保证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发展软课题研究,建立起一支经验丰富、高素质、人员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明确信息化队伍的配备标准和岗位设定,同时采用二级管理方法,建立部门网络管理员和网络信息员队伍,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从编制、职称、待遇和福利等方面予以倾斜,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稳定。

(五)技术保障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体系,强化教育信息化的产业支撑,规范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安全技术防范,保障管理、教学和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六、分年度实施方案(资金预算约3500万元)

序号

年度

目标任务

经费预算(万元)

1

2016

完善临港校区二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有线网络全覆盖、无线网络80%覆盖,并确保已建成的各应用系统正常使用。建成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应用工程。

800

2

2017

校园网绿色净网工程,基于混合云的信息化基础平台,智慧课堂示范应用工程,闵行校区网络改造项目

800

3

2018

校园网+(移动校园),宽带网络提升工程,智慧教育资源整合工程,

800

4

2019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校级数据中心功能提升工程,全面建成移动教学、移动后勤、移动管理

600

5

2020

基于物联网的校务公共服务平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信息安全提升项目建设,建成智慧电机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