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实践团队强化课内课外融合 积极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索取号: 时间:2024-06-11 浏览:275 设置

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学院“德育实践团队”各项目团队,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形成课内课外融合机制,聚焦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以大思政课建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大学生的时事素养

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热点面对面”团队在“聚焦2024全国两会”精神解读为主题的学习辅导中,老师和同学们紧紧围绕“依法治国”“就业”“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等新词关键词进行深入学习与热烈讨论。数控2302班龚嘉杰同学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的重要性,要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发展中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自己也深刻认识到,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在“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为主题的学习辅导中,老师和同学们观看和聆听了习近平主席《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也为国际社会的进步及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能经2211王云霄同学说,“一带一路”能加速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打通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枢纽,国家与国家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互惠互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常温经典文献,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素养

      聚焦经典文献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团队成员石建水、金辉、陈瑞丰、赵丽端、陆建松等老师深入给同学们导读《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红色经典导读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良传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有力措施。老师们给同学们解读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和传播情况,阐释了《共产党宣言》的重大贡献和现实意义,引导同学们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同学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

当前《共产党宣言》导读覆盖面越来越广,参与师生越来越多。参加导读的同学,既有入党积极分子,又有正式党员,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研究生,从一个学院拓展到多个学院,导读也扩展到闵行校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团队老师也从最初的1人增加3人再增加到5人,师资力量显著增强。


      延伸理论引领空间。经典常谈读书会”团队带领学生阅读的书目是歌德的《浮士德》。大家仍然采取师生分角色阅读,然后就阅读的剧情内容谈心得、谈体会。师生在交流中,激发想象的空间,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使思政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地融会贯通,让思政课程在更广泛的时空里延伸扩张,让“三全育人”精神在师生心间激荡徘徊。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融为一体的宏伟巨著,《浮士德》推崇在理想与实践统一中奋斗的精神。由于该书探索人类永恒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研读过《浮士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也曾徒步30多里路去向一位知青借阅《浮士德》。浮士德也经历过彷徨,迷惑,痛苦,为此他不断挣扎探索,寻求解救之路。他的这种经历和困惑,很容易引起当代青年共鸣。参与读书会的青年学生纷纷表示,要勇敢地汲取浮士德精神,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里,在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洪流中实现人生抱负和理想。

对接社会大课堂,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学院“道德与法律纠纷解决”团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大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辅导和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团队举行了“课程实践报告选题”辅导活动,与来自各学院的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邵长鹏、郭骏膺、孙秀丽等老师为同学们解答了关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选题的疑问,指导同学们如何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总结、凝练讨论的主题,提高社会实践报告的质量。通过此活动,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了社会问题,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团队联合机械学院和商学院举行“送法进园区”系列辅导活动,分别在学生宿舍21栋和19栋活动室开展了“送法进园区”活动,吸引了各学院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中,邵长鹏、陈瑞丰、方恩升、郭骏膺、孙秀丽等老师与同学们就民事借贷、诈骗认定、劳动合同签订、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了社会现实问题,提高了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

团队还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活动。在第九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邵长鹏老师、高职学院辅导员张静老师一起带领大学生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开展现场教学活动。本次教学活动以“弘扬航天精神,争做有为青年”为主题,将航天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践行航天精神,培育新时代有为青年。参观结束后,同学们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努力将航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传承红色资源,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红色电影”体验式价值观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要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红色电影赏析”团队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历史知识体系,用红色经典电影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本学期,“红色电影赏析”团队在临港、闵行两个校区持续开展了观影活动,将经典影片的观摩与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比如,通过《东京审判》,让学生从图片、影像、供词等多个视角更深入地了解到日本战犯是如何策划、发动、指挥侵华战争,以及在战争中如何犯下反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弥补了课堂讲述内容较为单一的不足,让学生深刻地体认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也更珍惜当下和平生活。而《我和我的父辈》则是多个人物故事的合集,通过各种影像手段进行了氛围的营造,将不平凡成就里那些平凡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宏大叙事正是由一个个平凡人物所共同参与和推动的,能够增强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红色诗词鉴赏”互动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诗词鉴赏”团队举办的红色诗词鉴赏活动,以毛泽东、李大钊等老一辈革命家所创作的诗词为主要鉴赏内容,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同学共计30余人参与其中,赏读了《沁园春·长沙》《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浪淘沙·北戴河》等著名诗词作品,同学们围绕着诗词的创作年代、背景、思想内涵以及个人感悟做了分享。

        管理2314张敏钰在分享《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谈到,诗中既写出了革命风暴席卷南京的磅礴气势,展示了我人民解放军空前的巨大胜利,也形象地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个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管理2315管悦在分享《沁园春·长沙》时说,在词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毛泽东主席那份坚定的信念和激昂的斗志。该作品时刻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心。只有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成就真正的自我。

        陈兰芝老师认为,毛泽东诗词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史诗,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思考。苗磊老师指出通过红色诗词鉴赏这个活动,有利于提升对学生德育、智育、美育方面的育人水平,使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崇高精神。罗薇老师指出红色诗词蕴涵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今天的青年学生深入学习,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范冬姣老师指出,这种答疑形式非常有特色,在对诗词的朗诵和感悟中,既陶冶了大家的情操,也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对思政课程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走在时代前列,激发大学生使命担当

马克思书房讲坛”是依托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书房开展的子品牌德育实践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联合组织,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宣讲主体,每年为全校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等重点学生群体举办4—5场高水平讲座,把小范围研读与大范围宣讲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书房的覆盖面、放大了马克思书房的影响力,营造了“大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自2019年开办以来,马克思书房讲坛已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主题教育等主题举办讲座50余场。今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精心筹划讲坛事宜,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主题组织系列讲座。

关注自身成长,点亮大学生美好人生

为了深入了解新学期我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学期的校园生活并解决遇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情感面对面”答疑团队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新学期 新气象”座谈会。此次座谈会旨在搭建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让同学们能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和感受,助力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新学期新生活。团队成员黄志兰、尹朝春、马秀春等老师参加座谈会。座谈会上,学生们提出自己开学以来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座老师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及建议。思想政治教育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的完整的生活过程。浸入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内化到教育对象的内心。这样聚焦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座谈会交流,能切实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的很多困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德育实践团队通过系列活动,将课程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通过“大思政课”模式,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推动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辅导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新征程中要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而奋斗!(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秀丽、相关德育实践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