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运用好传承好红色基因,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8月28日至31日,学校副书记朱洪春带领师生代表前往陕西省宝鸡,走进秦岭深处神秘的067基地和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等地开展大思政课,重温三线建设历史、慰问三线建设校友,感悟航天精神、体悟三线建设红色基因。
走进秦川机床厂,听校友们讲述三线建设的故事
在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其前身为历史悠久的秦川电机厂),朱洪春一行受到秦川集团总经济师吴康、党委工作总部部长王宪文、人力资源部部长吕浩威等热情接待。双方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企产学研合作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吴康表示,秦川集团如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辉煌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当年来自上海的援建者,尤其是刚从上海机器技工学校(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前身,后并入上海电机学院)毕业的260余名青年技术员的倾情奉献。
在交流环节,学校63级校友代表殷顺德、朱竟成、冯仰东分别回忆了自己参与三线建设的故事。以63级校友为代表的电机学子在学校不仅学理论知识,也培养动手能力。朱竟成表示,当时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中等文化程度的、有技术水平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他表示曾有领导高度评价这批校友:秦川机床厂最需要第一线的生产工人的时候,是我们267名校友响应国家的号召,乘着专列,从上海来到宝鸡参与筹建秦川机床厂,一干就是一辈子,为秦川机床厂的发展奉献了一生;在秦川机床厂走上快速发展轨道,需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的时候,我们这批校友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主动挑起了大梁。
座谈会后,朱洪春一行参观了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的总装一车间、总装二车间、新机加车间和机器人车间。秦川集团股份公司产业链完整、产品线众多。在那里,师生们见证了秦川集团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精湛的工艺技术。
走进神秘的067基地 深刻感悟航天精神
在秦岭深处,有一片承载着中国航天梦想的土地——始建于1965年的067基地。基地所在地红光沟绵延21公里,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唯一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被誉为“我国航天液体动力之乡”,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为国家航天重大工程提供了性能卓越的动力系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台远程火箭发动机、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等无数个航天第一。2019年,这里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也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在参观了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的三线伟业、志在青山、攻坚克难等8个展览室后,寻访团成员深入红光沟三线建设“三大工程”之一、涡轮泵水力研究试验室旧址的201洞,沉浸式参观学习了解液体动力发展历程,感受这个曾经隐藏在深山之中、用于科研生产的神秘洞穴,回顾航天液体动力发展与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个第一次“同频共振”,体验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的震撼。在一处不显眼的河沟畔,师生们见到了传说中的中国姿态控制发动机的诞生地——“厕所试验室”。就在这个简陋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航天建设者们,将废弃的厕所一间作为观察室,另一间作为试验室,中间装上有机玻璃当作防爆观察窗。最终居然先后解决了催化剂、推力室结构设计等问题,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
在这里,师生们感受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飞跃,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到自主研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中国航天人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了中国航天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干惊天动地事 , 做隐姓埋名人”是航天人一生的写照。在067基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
走进博物院和抗战工业遗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宝鸡还有两座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教育场所,一个是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另一个是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公园内有申福新办公大楼、窑洞车间、乐农别墅和内迁工业史展厅,窑洞车间支撑了中国西北战区的棉纱供应,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窑洞车间参观之后,同学们不禁感慨,在战火年代正是有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巨大的智慧力量,才能对抗战时期的工业需求提供巨大帮助。
位于宝鸡市内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院,这里收藏了大量的青铜文物。通过参观,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青铜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看着一组组珍贵的青铜藏品所散发出的耀眼光芒,同学们进一步增强了作为中华民族儿女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强大自信。(供稿:电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