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产教融合背景下“大思政课”建设研讨会

索取号: 时间:2024-10-29 浏览:203 设置


如何借力产教融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上海电机学院于20241025在临港校区举行产教融合背景下“大思政课”建设研讨会,来自全国多家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的50多位嘉宾领导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多主体联动协同推进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旨在通过校内外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在“大思政课”实践模式上开展更多维度的探索和实践,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晓军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上海电机学院与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贵州省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安徽省宁国市委党校、上海电气集团党校、上海电信博物馆共建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并聘请了一批“大思政课”校外思政导师。学校将依托共建基地的红色资源、思政元素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实践教学基地、党建带团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并为5位特聘研究员颁发了聘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上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校企双向奔赴促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生动实践,也是产教融合推进“大思政课”平台建设的有益探索。自建校以来,上海电机学院始终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实践同频共振,一批又一批电机学子参与创造了“首创”精神、“万吨”精神、“扁担电机”精神等上海工业文化符号。学校成立上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希望在用好用活校史资源、校友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梳理上海工业文化的百年进路,传承上海工业文化的红色基因,把研究与弘扬上海工业文化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平台。学校将依托上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努力产出一批高质量的上海工业文化研究成果,形成以“中国系列”“工业文化导论”等课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打造上海工业文化高校智库,提供聚焦上海工业文化的决策咨询服务。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刘力在讲话中指出,此次研讨会有助于各高校分享产教融合背景下“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经验,探讨教学改革创新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校企合作。他强调,当前深入推进的“大思政课”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意。希望学校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重点做好三方面的探索,第一,讲好新时代伟大变革、引领学生投身服务“国之大者”,第二,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拓展“大思政课”社会育人资源,第三,壮大校外育人队伍、建设“大思政课”兼职教师库。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将依托临港新片区产业集群的区域优势,探索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同向育人、协同发展的路径,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思政引领力。我校“大思政课”基地与上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将聚焦产教融合示范高地建设的总目标,传承上海工业文化红色基因,把研究与弘扬工业文化作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天上午,与会人员聚焦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如何助力“大思政课”建设、上海工业文化发展脉络和研究方向以及切入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展开交流研讨。



下午,与会人员就如何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展开交流研讨,各位专家结合各自高校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提供了相应的借鉴经验;多位专家就工业文化中的三线建设内容及其如何助推和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分享了研究成果。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思想理论教育》常务副主编曹宁华主持主题发言阶段。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党委书记周增为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施的教学责任》为题作了主题发言,她解读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基本理解和实践特征,提出要着力于解决将知识转化为主动服务于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忻平以《研究上海工业文化 积极推进“大思政课”》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重点分析了上海工业化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操作策略,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大思政课”建设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严鹏教授以《上海工业文化的演化与新质生产力》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指出需挖掘和发挥上海工业文化在新时代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价值和作用。


安徽省宁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道逵以《立足党校优势,当好校外引路人》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分享了宁国开展“大思政课”的资源优势,希望加强校地合作,促进学生就业、成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弘发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伟利以《弘扬精神育英才,文化赋能促发展——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工业文化与“大思政课”的建设》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介绍了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工业文化与“大思政课”建设相结合的实施路径,希望依托航天特色文化推进“大思政课”的开展。


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公共服务大客户部总经理王文东以《携手筑梦·共育英才:上海电机学院与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大思政课”教育深度合作启航》为题作了主题发言,期待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上海市劳模、上海高桥捷派克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刘华新以《产教融合背景下“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在“大思政课”教育中的运用》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结合自身经历,就产教融合背景下将“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到“大思政课”建设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宣传通讯》编辑部采编中心主任、主任记者吕东卉主持交流发言(第一阶段)。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作了题为《论“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的实践育人》的交流发言,她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结构布局的经验。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作了题为《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交流发言,她指出从“大思政课”中“大”的内生逻辑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金明教授作了题为《系统筹划提升“大思政课”的实效性》的交流发言,他就如何系统筹划提升“大思政课”的实效性、并将上海工业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多维实践路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孔晨旭教授作了题为《亚洲冷战结构变动中的三线建设决策研究》的交流发言,他分享了亚洲冷战结构变动中的三线建设决策研究,介绍了该选题的缘起、研究计划、预期成果及对“大思政课”建设的意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健明教授主持交流发言(第二阶段)。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杨副教授作了题为《三线建设学术研究及融入思政课的若干问题》的交流发言,他结合三线建设学术研究,探讨了三线建设融入思政课的若干问题,指出三线建设历程中孕育和凝练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有助于“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复旦大学历史系吴晨勇博士作了题为《大布局:新中国的山地开发——20 世纪 60-80 年代三线建设的重要价值》的交流发言,他结合新中国的山地开发历史,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讲述20世纪60-80年代三线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战略意义。


贵州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李波作了题为《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与科学家精神的传承》的交流发言,他以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与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为主题,提出将三线建设红色元素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作了题为《上海小三线建设史研究述评(1998-2024)》的交流发言,他就1998-2024年间上海小三线建设史进行了研究述评,介绍了项目团队“为了保存一段永不封存的记忆”而进行的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左琰教授作了题为《上海弄堂工厂的死与生--以同乐坊 20 年转型为例》的交流发言,她以同乐坊20年转型为例,探讨了上海弄堂工厂从衰败到成功转型再到重获新生的经历,折射出的新中国工业发展史。

上海市国资委原组织处处长、上海大学苏虹教授作了题为《用文学再现民族工业的百年历程》的交流发言,他分享了用文学再现民族工业的百年历程,介绍了自己的小说《海上晨钟》作为文学作品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有益尝试。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胜作了题为《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小三线的发展转向与经验研究(1979-1984)》的交流发言,他介绍了作为国家三线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小三线建设。


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教师云玲作了题为《三线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电机探索》的交流发言,她分享了我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在贵州、湖北和陕西的暑期社会实践及三线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电机探索。

本次研讨会的举行,正值上海电机学院获批“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攻坚提质计划建设单位”与第二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点高校之际,是学校提升育人工作效能以及深入推进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提升的有效举措。学校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产教融合办学特色,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创新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通过“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探索形成“大思政课”建设典型经验和特色品牌。(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秀丽  张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