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奋进 砥砺前行 上海市教育大会在校内引发热烈反响

索取号: 时间:2025-02-17 浏览:10 设置

上海市教育大会于2月14日举行。大会强调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聚焦弘扬教育家精神,聚焦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系列部署为上海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上海电机学院教师积极关注、认真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一起来看老师们的热烈反响。


党委书记鲁雄刚:上海教育大会强调,要深化高等教育“一校一策”改革,明确高校发展定位,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上海电机学院将深化“中国特色、上海优势、临港模式、电机品牌”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模式,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破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的难题,推动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系统性跃升。以产教融合为动力,学校将找准服务上海重点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深化与中国重燃、上海电气、中国商飞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重点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应用型学科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航空航天特色学科专业发展的新赛道、新优势、新平台。以产教融合为牵引,学校将深化“三双四共五对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完善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全面打造产教融合人才队伍、课程团队和实践基地,切实提高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党委副书记、院长龚思怡:上海市教育大会擘画了上海教育发展蓝图,开启了加快推进上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作为上海的应用型高校,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抓住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黄金期,坚定“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发展定位,把握好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机遇,以改革精神为引领,以改革方案为蓝图,以改革举措为抓手,以改革成效为导向,将工作思路和任务举措落实到“三大攻坚行动”“五大提升计划”中。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产教城融合,提升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培养更多卓越现场工程师,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电机力量”!

教务处处长吕红芳:全市教育大会为上海未来的教育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令人振奋,大会明确了新时代上海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将牢牢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以大会精神为指引,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对接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优化专业布局,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卓越现场工程师。

党委研工部部长、研究生处处长刘博敏:陈吉宁书记在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市,要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为应用型高校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整合校内外发展资源提供了强大的信心和决心。上海电机学院研究生培养将持续加强招生计划与产业需求相链接、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相链接、课程内容与企业应用场景相链接、学位论文与企业技术创新相链接,通过差异化定位与分类发展,更好地发挥培养优势,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电气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初:陈吉宁书记在上海市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为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电气学院将以“培养新时代卓越现场工程师”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特色发展之路、强化AI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国家“双碳”战略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临港新片区产业集群发展输送更多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文理学院副院长吉文斌:全市教育大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描绘了上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景画”。作为基础教学单位,文理学院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找准提高“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口和靶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压奋进、创新发展,努力提升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美育教学支撑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效力,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国际教育党总支书记何宁:陈吉宁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讲话,高屋建瓴、意义深远,为国际化教育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我们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发挥好上海市高校国际教学名师的优势,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同时继续擦亮“留学电机”品牌,推动国际教育与本土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国际教育与合作交流高地,为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综合能力和上海的国际化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尹朝春:上海电机学院在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办学实践中,要以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导,积极增加实践课程比重,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平台,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战中成长;教师授课要主动引入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多方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机械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欧阳华兵:围绕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要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强化工程伦理教育,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一是要优化课程体系,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以适应未来技术变革;二是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强化创新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未来,我将以大会精神为指引,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奋力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输送更多复合型卓越现场工程师。

凯劳学院专业教学中心主任柯磊:作为一名在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任教的大学物理老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大会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能力,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我会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体育教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冯维胜:高校体育教师肩负着上海教育强市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双重使命,要主动对接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核心素养,积极谋划新时代高等院校的体育价值理念、目标举措、保障条件,进一步推进大中小体育一体化建设。高校体育教师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理念,把“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广泛开展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具有兴趣化、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体育内容,为全面提升上海体育的整体实力作出应有贡献。

体育教学部重点运动队教练黄琳: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体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途径,更是塑造坚韧意志、培育创新思维、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创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体育(运动项目)成为大学生活乃至未来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学院副教授王洋:上海市教育大会以高屋建瓴之势,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航向,对上海电机学院而言也是砥砺奋进的冲锋号。学校长期秉持产教融合理念教书育人,当下要借大会东风,依托自身学科优势,更精准地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架构,通过强化校企深度协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让学生在真刀真枪实干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大批契合上海产业升级的卓越应用型人才,为上海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电子信息学院党委组织员黄珏:身为组织员,要进一步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党员发展根基,强化党员教育,深入探索党建工作与产教融合相结合的实践路径,积极组织党员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拓展产学研合作路径,同时要大力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党支部,加强实习学生党员管理,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贡献。

电子信息学院第三党支部书记史颖超:身为一名高校教师,时代责任更加重大、目标更加明确。要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新兴技术使用能力,为推动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创造机会,也要聚焦弘扬教育家精神,把更多时间精力和热情放在学生身上,全方位关心学生的身心状况,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材料学院辅导员赵濮: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更要注重对他们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努力。

设计与艺术学院教师张婷:陈吉宁书记在上海市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基石,更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推动教育创新,适应时代变化,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积极应对的挑战。

设计与艺术学院辅导员孙玮:作为辅导员,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日常工作中,更加注重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创新能力,为推进上海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书馆教师雷悦:上海市教育大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高校图书馆老师要紧密围绕大会精神,精准把握师生需求与学科发展方向,引入前沿学术资源,优化馆藏结构,为高校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筑牢坚实的知识根基。

工业技术中心教师胡蓉:今后工作,我会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结合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全力提升服务质量,协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岗位,为培养时代新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外国语学院第三党支部书记吴连春:立德树人、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对外语教育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我将在教学中融入这些精神,强化思政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贡献力量。

外国语学院第四党支部书记朱丹:作为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要将支部工作深度融入学生工作。以支部为核心,发挥党员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同学积极参与学术创新、社会实践,营造优良学风。同时要借助支部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上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高职学院第四党支部书记昂宇:上海市教育大会强调高技能人才培养要强化产教融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意味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也将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高职学院教师柴彦玲: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必须结合学校发展特色,打造产教融合新通道,依托闵行、临港区域优势,建设航空航天特色专业,同时还要坚持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引领,在重点做大做强工科的同时,统筹推进工科专业与其他专业协同共进,切实提高学校整体实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党委组织部教师符俊波:作为高校组工干部,一定要深学细悟会议精神,锚定学校“三大战略”,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答卷人”姿态、“钉钉子”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工作路径,不断将组织势能转化为学校育人创新范式,在奋斗中彰显使命担当。

发展规划处(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教师陈晓宇:作为教育研究者,需持续跟踪政策实施效果,深入探讨技术赋能、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未来,期待上海在“国际化教育”和“创新教育生态”领域进一步突破,为全球城市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