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为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六年来,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践行“3.18”重要讲话精神,潜心育人,深耕大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日,学院教师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如何讲好思政课发表了系列学习感想。
一、厚植历史情怀,强国复兴有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李彬彬老师认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要把握三个方面:其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无论是理论阐释,还是讲历史故事,都要注重价值引领,贯穿“四个选择”的内容逻辑,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其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思想困惑,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互动话题,巧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表达,再予以点评引导。其三,坚持“大思政课”理念,借助社会实践拓展课堂,组织学生前往“历史发生地”,亲身感受红色文化,增强历史自信与担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团队严格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获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称号,课程负责人张旭老师获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女性教育教学能力评选“十佳教学能手”、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比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组二等奖等荣誉。学校的“纲要”课堂上经常开展热烈讨论,从新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到大飞机C919,从“长征”“神舟”“探月”再到学校的红色工业文化研究和航空航天特色新赛道,话题在不断扩展。同学们说,以前只听说过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上了“纲要”课后又真正理解了何为“强国复兴有我”!
二、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滋养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师王丽萍老师认为,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方向,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滋养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首先要坚持正确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其次要以创新理论回应时代之问,如借“北斗导航系统”与“Chat GPT”的发展路径,助力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再次要在守正创新中激活课堂活力,在教学方法上要创新教学手段,改变单一讲授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等,增强对相关理论的感性认知与理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师胡欣诣认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要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将党的创新理论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课程讲授要运用案例教学讲好新时代故事,根据班级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针对性;课堂组织要探索多样方法,运用课堂陈述、小组讨论、对分课堂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践教学要围绕社会热点,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又一次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学校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最新指示,进一步发挥教师积极性,践行“大思政课”理念,利用实践基地,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三、铸魂育人,提升法治素养
上海市一流课程负责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罗薇老师认为,思政课所承载的崇高使命,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更是思想的深度启迪、价值的积极引领与信仰的坚实塑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法治意识的重大责任。第一,理论为基,信仰铸魂。要始终坚守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初心使命,融合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怀,结合理论与实践,筑牢学生思想根基。第二,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要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挖掘历史事件与英雄事迹,如通过讲解抗美援朝时的“铁原阻击战”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其家国认同感。第三,法治护航,助力青春扬帆。要选取经典案例分析阐释,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维护宪法权威,培养法治素养,以实际行动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四、不断创新实践新时代思政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张丹丹老师认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政教学模式难符育人需求,“思政+N”模式顺势出现,其核心在“大”与“深”,以全景化、沉浸式、多元化构建大思政格局,全景化打破局限,关联教学与国家发展;沉浸式借实践活动助学生深化理解;多元化涵盖协同育人、教学资源及主体等多样。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思政从单一课堂迈向社会“大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是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有利于有效拓展教育空间深度、提升育人成效。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黄伟老师认为,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学校的思政课程要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成果,尤其以上海临港新片区在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中的生动实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要引入临港新片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人成长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立足地方性本科院校发展,探索契合时代与区域特色的思政教学新模式,助力学校打造航空航天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研室邵长鹏老师认为,思政课应坚持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推动体系化变革,积极以临港新片区建设成就为素材开展教学。临港新片区在高端制造、科技创新尤其航空航天领域成果斐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缩影,为思政课提供了宝贵素材。一方面,其发展是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体现,像C919、ARJ21等彰显中国制造辉煌;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要聚焦创新理论与实践,依托临港新片区发展成就,围绕航空航天等领域建设专题案例库,如“国产大飞机C919创新之路”等案例,服务一线教学。此外,教师要以案例为切入点,通过“讲故事、析数据、看变化”增强学生沉浸感与现实感,如通过“C919国产化率提升”等案例让学生领悟科技自立自强意义。总之,临港新片区是思政“活教材”,我们要立足思政引领力,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要求,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航空航天等“国之重器”背后的创新故事,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六、用多元方法提升思政课的时代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陈瑞丰老师认为,要积极探索用多元方法搞好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政课的时代性、吸引力和说服力。要以新时代实践为案例,深化理论阐释,例如通过脱贫攻坚数据对比,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中的优越性。创新教学场域,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例如与实践基地和科技企业联动,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产生活场景中学习和思考,以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模拟实践,体现“理论与实践统一”。以故事化叙事方式,增强理论的情感共鸣,例如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劳动价值论”等原理,讲述扶贫干部黄文秀、教育工作者张桂梅等时代楷模的事迹。构建“大思政”格局,链接学生关切,回应青年现实困惑,例如针对学生关心的就业压力、内卷现象,用“剩余价值理论”分析资本逻辑下的异化劳动,结合“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政策阐释社会主义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总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因时因地因人是让道理入脑入心的金钥匙。(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