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以“共筑育人新生态——从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为主题的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电气集团校企共育活动在上海汽轮机厂顺利启动。
上海电气集团党委副书记、市机电工会主席王晨皓出席活动,并在讲话中提出“三个全力”,即全力支持学校人才培养改革,选派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开发,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将企业标准融入教学大纲,让课堂连接车间,让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双向奔赴”;全力支持打造红色育人课堂,开放工业展馆展厅、劳模创新工作室,配合组织“参观研学”“工匠寻访”等活动,让青年在“红色工业文化之旅”中厚植技能报国情怀;全力畅通“成才绿色通道”,开启“订单班”培养模式,提供核心岗位实习机会,选派工匠担任实践导师,开设“车间课堂”,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锤炼过硬本领,助力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朱洪春在讲话中强调,作为上海市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学院与上海电气集团同根同源,始终与产业同频共振。他指出,此次活动以“四个新”为特色:一是打造校企合作新起点,共建实践基地实现“零距离”对接;二是创新文化传承新实践,通过“红色工业文化之旅”让工匠精神扎根学生心中;三是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新行动,创新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六双”模式;四是共绘校企合作新蓝图,重点建设“订单班”等特色项目。朱书记表示,学院将聚焦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人才,为强国建设贡献“电机智慧”。
启动仪式上,上海电气集团党委副书记、市机电工会主席王晨皓和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朱洪春共同为“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电气集团应用型高校人才校企共育实践基地”揭牌。高职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蒋建军为首批企业导师颁发聘书。校企双方领导共同为“红色工业文化之旅”按下启动键。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上海锅炉厂、上海电机厂、上海发电机厂、上海电站辅机厂以及上海汽轮机厂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学工部、宣传部、团委、高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工匠寻访小记者团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高职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张书娟主持。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红色工业文化之旅的顺利开启,是上海电机学院与上海电气集团携手打造的产教融合新范式,校企双方以产教融合为纽带,将红色文化与现代工业技术有机融合,选择具有光荣传统的上海汽轮机厂作为首站,让青年学子在实地探访中感悟先辈的奋斗精神、在技术实践中汲取成长的力量!首批30余名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的学子走进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近距离聆听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亲身感受智能制造的蓬勃脉动!同学们纷纷感慨:“这不是普通的生产线参观,而是一场有机器油味的党史课——在这里,钢铁的冷却纹路藏着奋斗的年轮,数控机床的代码写着创新的誓言。当我们触摸那些带着体温的工件时,国家战略变成了可测量的精度、可感知的温度、可传承的信仰。”
作为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试点单位,上海电机学院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此次校企共育活动即是学校推进系列改革落地落实的重要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张珂汇报了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的校企共育方案,得到了与会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评价。校企共育方案创新构建了“一轴两翼三维五匠”培养体系,以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为核心轴;以职业技能提升体系和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为“两翼”;构建铸魂、强基、赋能的“三维”递进式培养架构;通过立匠志、炼匠心、铸匠魂、精匠技、践匠行“五匠”育人才。“一轴两翼三维五匠”培养体系从三个转变重构育人模式:一是教学场域从固定教室转向开放车间,二是教学内容从理论灌输转向实践浸润,三是培养目标从技能提升转向德技双修。新模式将工业文化基因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了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同频共振。
创新育人模式,打造“车间里的思政课”
此次校企共育活动,上海电机学院师生代表与“寻访工匠”小记者团率先体验了“红色工业文化之旅”的实践微课堂。在上海汽轮机厂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海工匠王勇和闵行区首席技师庄伟峰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车间课堂”。通过现场演示,两位工匠导师生动诠释了“0.01毫米精度”背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操守,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制造从“跟跑”到“领跑”的奋斗历程。在企业文化中心会议室,全国技术能手、上海汽轮机厂“移动工厂”负责人庄秋峰大师以《传承匠心锻精技校企共育筑匠魂》为同学们做了精彩报告,作为在先进制造业深耕多年的技术专家,庄大师从一线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的奋斗历程,本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工匠精神”示范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范冬姣评价道:这样的思政课,让技术报国四个字变得具体而鲜活。高职学院数控2402班的徐煜同学也表示,“作为学生,我们常在课本中读到‘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这些词汇,但今天,当我们亲眼看到自主研发的百万千瓦级汽轮机转子时,才真正明白这些词的分量”。
构建协同机制,培养新时代“红色工匠”
此次校企共育活动通过构建“政企校协同、产教研融合”的育人新机制,双方将重点推进“三大任务”:一是开设人才订单班,培育一批大国匠苗;二是开发“车间课堂”资源,转化典型生产案例形成系列微课;三是推进“红色工匠”传承计划,编写《工匠成长集》等特色案例。
随着活动全部议程的圆满完成,这场发生在车间的育人变革正在书写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校企双方将共同探索应用型高校人才共育产教融合“上海经验”,让更多青年学子在实现制造强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书写精彩人生,让工匠精神的火炬在新时代青年手中代代相传,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未来,双方将按计划持续推动系列实践活动,让红色精神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为新时代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卓越现场工程师!(供稿:学生处、高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