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任务,学校正全面推进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全力将“六双”“四选”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新模式的设计图绘制成实景图,为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适配人才。
5月19日-23日,副校长王宏志带队,教务处、纪委等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等,先后赴机械学院、电气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学习会,共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大计。
机械学院:构建产业领域课程平台,增加实践课占比
(调研学习机械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机械学院围绕上海市“3+6”“4+5”产业体系及临港新片区产业集群“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通过走访、职业能力分析、AI模型分析等多形式开展产业人才需求大调研,形成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打下坚实基础。
为推进“四选”落地,机械学院将在学生大二结束后引导其选择相应产业(行业)模块,为其设置“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5大产业领域课程平台,每个专业开设5门(10学分)“底层可互选,上层可融通”的选修课程,强化对标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学生大三结束选企业做好准备。
此外,为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械学院加强课程整合重组,在大二引企入校的实践教学中,创新开发“机械产品逆向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等多门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实践课程,将传统的工科基本训练融入其中,实践学分占比总体提高3%-4%,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实战能力。
电气学院:探索驻企综合实践改革,提升学生即战力
(调研学习电气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电气学院先后赴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上海能传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驻企培养实施路径,研究驻企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将进一步发挥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持续加强校企合作,在对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中,联合不同产业领域专家共同开发“电气工程设计与开发综合实践”“航空电气设计与维护综合实践”等实践课程,把实践课搬到“真刀真枪”的企业学习环境里去上,让学生在“一线战场”锤炼“货真价实”的实践能力。
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电气学院指导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通过项目化教学案例、综合实践课程,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化教育平台”中开设EPLAN电气设计职业资格、SIMATIC S7-1500职业资格等相关培训课程,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电子信息学院:加强专业能力与适岗能力“双能力”培养,推进双证融通
(调研学习电子信息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电子信息学院调研学习“沈工-美的数字灯塔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经验及其“8439跨专业岗位实践体系”,创造性地运用于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各专业依据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基于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在引企入校和驻企顶岗等实践环节中,校企共建“工学一体”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基于通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三级基础项目-基于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二级复合项目-基于就业实战能力培养的一级综合项目”,持续驱动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
电子信息学院还将在驻企培养环节积极探索岗证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全面熟知企业工作环境及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并积极考取人工智能工程师、计算机程序员等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证书,做到人手两证,提升就业竞争力。
同时,电子信息学院还就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大课的建设情况做了介绍。
(供稿: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