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推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深度融合,9月26日下午,学校在行政楼230会议室举行“公共基础课对接专业学院集体备课会”,副院长王宏志,教务处、学工部、相关二级学院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等参加,会议由教务处处长吕红芳主持。
会上,文理学院交流了数理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路,将进一步重构与专业融合的模块化教学体系,通过“数智课程建设+工程应用案例引入+数学应用思维+期末应用题目”四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外国语学院交流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将进一步完善“师资对接学院+自然班授课”模式,形成“英语能力锚定产业需求、教学内容对标技术前沿、文化沟通嵌入工程场景”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大学英语教学匹配学校发展的新高度。学工部交流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将按照“大一选专业——唤醒自我,理性抉择”“大二选产业——探索外界,规划路径”“大三选企业——聚焦实战,决胜求职”的三阶段精准对接路径,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相关专业学院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等围绕“公共基础课对接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交流研讨,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建设、赋能学生“双通道发展”等方面,对如何开展更有成效的对接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
王宏志指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进一步加强系统性改革,通过教改调研、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集体备课等举措,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定制教学内容,积极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将专业案例引入课堂,并鼓励基础课教师加强企业实践,促进基础课教师对专业需求的了解,提升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提供有力支撑。
机械学院副院长贺毅强:公共基础课对接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双向发力,建议基础课程教学基于专业人才培养与工程认证需要,配备较为固定的课程团队与专业教师组成联合课程团队,了解专业毕业要求,制定具备专业特色的课程大纲,专业学院也积极参与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协力打造契合专业需要、具备工业特色的公共课程。
材料学院副院长齐小犇:建议数理基础课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建立案例资源库、引入计算工具,这都是为了更贴近专业对基础课程的需求,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应用场景建立联系。建议将职业发展规划嵌入专业教学可以打破“专业课管教学、辅导员管就业”的割裂状态,形成育人合力,这需要打破课程壁垒,携手合作共同为学生绘制一幅成才地图。
电气学院电机系主任李萍:电气学院的所设专业需要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比如高等数学用于电路分析、自动控制理论,而大学物理中的电磁学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希望加强微积分和微分方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大学物理和实验课程加强现象观察和定性分析,工程应用数学加强将物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数理基础课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支撑作用。
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人朱一群:电子信息类部分专业在大一下开设《电路分析》学科基础课,大二开设数电模电等专业课,对大物中的电磁学知识要求比较高,建议大物中的电磁学部分内容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为专业课程教学做好知识储备。
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负责人武文珍:建议在教学方式上引入AI智能教学,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训练,同时,对商科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和专业化改革,将数学与商科专业相结合,学生能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专业问题,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将数学这一工具更好地为专业学习服务。
文理学院《工程应用数学》课程负责人周钢:改革后的6学分《工程应用数学A》,第一个学期采用案例教学、软件赋能、项目驱动等方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融入Python,学生线上提交程序作业,通过在线程序评判系统自动批改程序作业,并且一个学期设置两个课程项目,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第二个学期教学内容聚焦数学建模,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外国语学院《英语听说》课程负责人杨娜:目前大英教学团队已构建7个课程组,每组设1个课程组长,建议对接双方加强沟通,共研对接专业的英语词汇表,加强英语词汇教学的实用性和权威性,更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区别,真正实现英语赋能专业学习。(供稿: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