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2025级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专题讲座

索取号: 时间:2025-09-29 浏览:19 设置

为引导2025级研究生新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研诚信意识、尽快适应学术环境,928日下午,上海电机学院2025级研究生“开学第一课”在临港校区小剧场举行,校党委书记鲁雄刚担任主讲,学校党委副书记朱洪春主持。课程通过“线下主会场+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覆盖全体1100余名研究生新生,实现了全员教育、全程覆盖。


(学校党委副书记朱洪春主持)

 

AI创新互动,点燃智慧课程

讲座伊始,现场首次展示了由鲁雄刚书记形象生成的AI数字人致欢迎词,以科技感十足的方式向2025级全体研究生表示欢迎,鼓励研究生以“创新”破局,以“融合”致远,以“实干”立身,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智慧之我,书写属于电机人的时代答卷!展现了学校在数字化转型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上的探索,迅速拉近了师生距离,营造出开放包容的育人氛围。



读懂使命担当,锚定青春坐标

学校党委书记鲁雄刚以“开启创新思维 助力责任担当”为主题,围绕“读懂我们的使命担当”“理解我们的培养理念”“开启我们的创新思维”三大板块展开讲授。他从国家战略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切入,系统阐释了新时代的研究生应如何立足产业发展、把握时代机遇,在服务制造强国、低空经济、大飞机等领域中找准个人定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意识。


 

强化科学道德,筑牢学术根基

课程中,鲁雄刚特别强调了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他结合学校在重型燃气轮机、氢能中心、多向模锻等领域的科研实践,指出“科学家精神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更体现在对真理的坚守、对规范的遵循”。他鼓励研究生从入学伊始树立“严谨、求实、协作、创新”的学术态度,真正做到“在勤奋中铸就真才实学”。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卓越工程师

作为学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办学方略的深化体现,鲁雄刚详细介绍了学校构建的“1+3”能力框架、“三三制”课程体系与“四零五定”住企培养模式,强调通过校企协同、项目驱动,培养“懂技术、通管理、善创新、全球胜任”的卓越现场工程师,助力每一位研究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锤炼本领。

 


学生反响热烈,共话科研初心

课后,多位研究生新生分享了学习感悟。

电气学院贺瑜表示:通过鲁书记的授课,使我对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与民航发展有了更深的感悟。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布局,我校随产而动,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作为一名新电机人,我将深耕专业,主动对照航空制造领域的需求,以实践助力技术提升,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电子信息学院田增广表示:鲁书记的授课内容丰富、视角宏阔,从城市发展机遇到师生协作之道,从产教融合实践到卓越人才素养,为我们即将开启的科研与成长之路点亮了前行的明灯。

商学院孙泽钦表示:鲁书记的授课使我倍感振奋,我曾从事新能源及汽车零部件的物流工作,深切体会到“技术立校,应用为本”这八个字的分量。面对日益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和不断升级的技术需求,我感到“本领恐慌”,因此我选择重返校园,我渴望通过接下来两年的系统学习,成长为一名既懂行业实际、又具备技术视野的供应链研究者。

材料学院吴昊表示:鲁书记给我们讲了学校的优势,让我们看到了学校对于发展规划和校企联合培养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学第一课”让我懂得,研究生不仅是“研究知识”,更是“研究如何用知识创造价值”,在今后的学习科研中,我将主动思考自己的课题能为区域产业升级解决什么问题,树立“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信念。

国际教育学院张雪萌感叹:原来“航天”不是新闻里的烟火,而是脚下这片临港土地的日常。听着中国航天的快速突破、电机学院第一颗卫星的成功入轨、临港把校园与企业嵌进同一张蓝图,像把一颗小卫星放进我的胸腔。

本次“开学第一课”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未来,学校将以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为引领,定领域、定企业、定规模、定项目、定标准,与企业零距离开展人才定制化培养、零距离开展学位创新成果评价、零距离开展校企导学团队建设、零距离靠近产业实践基地住宿,不断深化全程项目式住企联合培养模式,持续推进“自强卓越、以产定研、产研共育、全球胜任”的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党委研工部也将协同各部门、各培养单位,系统推进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引导研究生锤炼真本领、解决真问题,为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贡献电机力量。(供稿:党委研工部)


 

各二级学院分会场:

 

电气学院分会场

电子信息学院分会场

商学院分会场

材料学院分会场

国际教育学院分会场


/